Arenaerpetonspinatus是在附近采石场开采的岩石中发现的,这些采石场原本是用来建造花园墙的。
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和澳大利亚博物馆的科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在挡土墙上发现了一块2.4亿年前的两栖动物化石,并对其进行了正式命名和描述。
该化石最初是由一位退休养鸡农在从当地采石场获得的岩石中发现的,这些岩石旨在用于建造花园挡土墙,随后被捐赠给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
新南威尔士大学科学学院和澳大利亚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拉克兰·哈特(LachlanHart)表示,这块化石名为Arenaerpetonspinatus,意思是“仰卧的沙爬行者”,几乎显示了整个骨骼,而且引人注目的是其皮肤的轮廓。
哈特博士说:“这块化石是一种被称为“temnospondyls”的灭绝动物的独特例子,它们生活在恐龙时代之前和恐龙时代。”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地球和环境科学学院(BEES)的候选人。
“我们并不经常发现头部和身体仍然相连的骨骼,而软组织保存下来的情况则更为罕见。”
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阿雷纳佩顿(Arenaerpeton)居住在现在悉尼盆地的淡水河流中。哈特先生说,它很可能捕猎其他古老的鱼类,例如石鳞鱼,但除此之外,没有太多证据告诉我们有关阿雷纳佩顿与之共享土地和水域的其他动物的信息。
“从表面上看,Arenaerpeton看起来很像现代的中国大鲵,尤其是它的头部形状,”哈特说。
“然而,从化石上保存的肋骨大小和软组织轮廓来看,它比它现存的后代要重得多。它还有一些非常粗糙的牙齿,包括牙齿上的一对尖牙状的獠牙。它的嘴顶。”
艺术家想象中的阿雷纳皮顿(Arenaerpetonsupinatus),它是当今中国大鲵的祖先。图片来源:何塞·维托·席尔瓦
哈特说,这一发现令人兴奋的是,阿雷纳佩顿(Arenaerpeton)很大——从头到尾估计约为1.2m——而同时生活的大多数其他密切相关的动物都很小。
“阿雷纳佩顿事件发生后1.2亿年,澳大利亚出现了最后的节椎龙,其中一些体型巨大。节节椎龙的化石记录跨越了两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因此,这种体型增大的进化可能有助于延长它们的寿命。”
新南威尔士大学蜜蜂学院高级讲师兼澳大利亚博物馆古生物学馆长马修·麦凯里博士表示,这块化石是澳大利亚古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这是过去30年来在新南威尔士州发现的最重要的化石之一,因此正式描述它令人兴奋,”该研究的合著者麦凯里说。“它代表了澳大利亚化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研究已发表在《古脊椎动物学杂志》上,该化石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悉尼澳大利亚博物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