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第二段赏析】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于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文章以“拿来主义”为核心思想,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的两种极端态度。文章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在第二段中,鲁迅通过对比“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进一步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他指出,“送去主义”是旧中国的保守表现,一味地“送出去”,不仅没有真正提升自身文化,反而让外人轻视;而“送来主义”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表面上是“送来”,实则带有奴役性质。因此,鲁迅主张要采取“拿来主义”,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的独立与进步。
这一段文字语言简练、讽刺意味浓厚,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批判精神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拿来主义》(鲁迅) |
段落位置 | 第二段 |
主题思想 | 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
表现手法 | 对比、讽刺、比喻 |
关键词 | 去送、送来、拿来、文化自卑、文化侵略 |
写作目的 | 引导人们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反对盲目崇洋或排外 |
语言风格 | 简洁犀利,富有批判性 |
思想价值 | 强调文化自信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
现实意义 | 对当代文化交流仍具指导意义 |
三、结语
鲁迅在《拿来主义》第二段中,通过对“送去”与“送来”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困境,并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解决方案。这种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的态度,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