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桃僵的典故是什么】“李代桃僵”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乐府诗集·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其僵。”意思是:李树代替桃树而枯死,比喻兄弟之间互相帮助、牺牲自己,或者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而承受损失。
这个成语原本出自古代的民间诗歌,后来被引申为一种牺牲精神和替人受过的行为,常用于形容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为了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而承担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责任或后果。
一、
“李代桃僵”最早来源于一首古乐府诗,讲述的是桃树和李树之间的关系。当虫子啃食桃树的根部时,李树代替桃树而枯死。这象征着一种无私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后世将这一典故引申为“替人受过”、“以彼代此”的意思,常用于描述在团队、家庭或社会中,有人主动承担风险或责任,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李代桃僵 |
出处 | 《乐府诗集·鸡鸣》 |
原文 | “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其僵。” |
释义 | 比喻兄弟互助、替人受过或以彼代此。 |
引申义 | 牺牲自己,保护他人;或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而承受损失。 |
使用场景 | 表达牺牲精神、替人承担责任、团队协作等情境。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影视、日常表达中,强调奉献与担当。 |
通过了解“李代桃僵”的典故,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传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