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是什么意思】“荡气回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感人至深,令人情绪激动、难以忘怀。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还带有一种艺术上的震撼力,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一、成语释义总结
词语 | 荡气回肠 |
拼音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出处 | 出自《文心雕龙·情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故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吟咏以附庸,而无伤于典雅;裁云补月,以成其彩,而不害于风流。则可以振风雅之遗响,续骚赋之余声,使读者荡气回肠,感心动耳。” |
含义 | 形容情感强烈、动人,使人情绪激荡,难以平静。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的评价中。 |
近义词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
反义词 | 平淡无味、索然无趣、毫无波澜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评论 |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久久不能释卷。 |
音乐欣赏 | 他那首歌旋律优美,歌词深情,听得人荡气回肠。 |
影视评价 | 这部电影剧情紧凑,情感真挚,真是荡气回肠之作。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荡气回肠”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古人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境界。这种审美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
四、小结
“荡气回肠”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赞美,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部好书、一首好歌或一部好电影时,都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它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