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字仲,谥号“平”)的言行记录,由后人整理编纂而成。全书共八卷,内容以对话为主,记载了晏子的政治智慧、外交才能和生活轶事,反映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社会风貌与思想观念。书中语言简洁生动,寓意深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哲学文献之一。
一、
《晏子春秋》主要围绕晏子的言行展开,分为内篇和外篇,每篇多以故事或对话形式呈现。其内容涵盖政治、道德、礼仪、治国之道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与法家“权术”理念的结合。通过晏子的智慧应对,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处世之道。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曰:“请晏子入。” |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说:“请晏子从这里进去。” |
晏子不入,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晏子没有进去,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叶子虽然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啊。如今百姓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难道不是楚国的水土让人变得善于偷窃吗?” |
楚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
晏子对曰:“婴闻之,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居住必须选择邻居,出游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为了防止邪恶,接近正道。”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三、总结
《晏子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政治散文集。通过晏子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智者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坚持原则,并以巧妙的方式化解危机。书中许多故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阅读与思考。
此外,该书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有趣,是研究先秦文化、社会风俗以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晏子春秋》不仅是了解古代政治智慧的窗口,也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