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什么意思】“夙夜在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意思是早晚都在为公家办事,形容人勤于公务、尽职尽责。这个成语常用来赞扬那些一心为公、不辞辛劳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夙夜在公 |
拼音 | sù yè zài gōng |
出处 | 《诗经·大雅·烝民》 |
释义 | 早晚都在为公家办事,形容人勤于公务、尽职尽责 |
用法 | 多用于褒义,形容官员或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
近义词 | 勤政为民、鞠躬尽瘁、任劳任怨 |
反义词 | 悠游度日、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夙夜在公”最早见于《诗经》,原句是“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意思是“从早到晚都在为公事操劳,光明正大地处理公务”。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官场和文人作品中,成为对官员品德的赞誉之词。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夙夜在公”常用来形容清官廉吏、忠臣良将,强调他们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官员表彰 | “他夙夜在公,深受百姓爱戴。” |
文学描写 | “古人有言:‘夙夜在公’,今观其行,实为楷模。” |
现代职场 | “这位员工夙夜在公,工作认真负责,值得表扬。” |
四、总结
“夙夜在公”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责任、忠诚奉献的价值观。它不仅适用于古代官员,也适用于现代职场中的敬业精神。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公”与“德”的重视。
如需进一步探讨类似成语或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