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完整句何不食肉糜的出处】“何不食肉糜”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权贵阶层。这句话虽然简洁,但背后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完整句与出处
“何不食肉糜”的完整句子是:
> “何不食肉糜?”
这句话出自《左传·宣公四年》。原文如下:
>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文曰:‘君子之见也,入则献其名,出则拜其命。’遂见。灵公赐之食。食舍肉,出而叹。子家曰:‘食肉而忘其君,非礼也。’公怒,使杀之。公子宋谓子家曰:‘吾先君以是食,而汝不食,何不食肉糜?’”
这段话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灵公宴请大夫公子宋(即子公)的故事。在宴会上,公子宋看到有肉,便把肉放在一边不吃,然后离开。后来有人问他为何不吃,他回答:“我以前在君主那里吃饭时,都是吃肉,现在怎么只给我吃粥?”于是说:“何不食肉糜?”意思是:“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这里的“肉糜”指的是炖得烂熟的肉粥,是当时贵族饮食中的常见食物。公子宋以此讽刺郑灵公,认为既然能吃到肉,为什么不能给他吃肉粥,反映出他对君主奢侈生活的不满。
二、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何不食肉糜 |
完整句子 | 何不食肉糜? |
出处 | 《左传·宣公四年》 |
原文背景 | 郑灵公宴请公子宋,公子宋因未得到肉食而讽刺君主 |
含义 | 讽刺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权贵阶层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脱离现实、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或管理者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代社会阶级差异及对权力腐败的批判 |
三、结语
“何不食肉糜”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反问,更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当了解百姓的疾苦,而不是沉浸在奢华生活中。这句话虽出自古代,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