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力挽狂澜是什么意思】“力挽狂澜”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危急关头,努力挽救局势,扭转不利的局面。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拉住船帆,以阻止船只被巨浪吞噬的场景,象征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决心与勇气。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力挽狂澜 |
拼音 | lì wǎn kuáng lá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患其才之不足,而患其志之不立;不患其位之不高,而患其道之不正。故曰:‘力挽狂澜,不使沉溺。’” |
含义 | 在危急时刻,努力挽救局势,扭转局面。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救大局。 |
近义词 | 中流砥柱、力排众议、扭转乾坤 |
反义词 | 无能为力、听之任之、坐视不管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面对公司濒临倒闭的危机,他力挽狂澜,最终让公司起死回生。 |
历史事件 | 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民族的命运。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的主人公力挽狂澜,成功阻止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力挽狂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责任、强调行动力的价值观,也反映出人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传统美德。
四、总结
“力挽狂澜”是一个富有力量感和使命感的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扭转乾坤的人物或行为。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在面临重大挑战时,都需要这种精神。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